高高的黄土坡上,陈雨竹和叶无坷并肩坐在那看着面前一片土黄,风从他们背后来,吹的沙土和他们的头发一起往前飘,他们不在乎这风沙,他们也在乎这风沙。
"我在江南道读书的时候,教我的先生是北方人。"
陈雨竹说:"先生授课之前对我们说,他初到江南,满心只四个字,震撼,喜欢。"
叶无坷理解这四个字,他去过江南,与那位先生所言无二,亦是这般感觉。
他的家乡说贫瘠寒苦可终究能吃饱肚子,比起这西北来,好了已不知多少。
可他初到江南也是一样的震撼,只觉得没有一处不精致,哪怕只是路边一丛并不起眼的花草。
然后就是喜欢,觉得人就该生活在这样的好地方,觉得若以后都能生活在这样地方该多好。
在无事村的时候吴阿奶很少会提及杭城,可偶尔提及的时候她眼睛里的光藏都藏不住。
陈雨竹说:"先生说他一定要来江南,要住江南,他苦读二十年就是为了离开家乡去看看那处处好的江南到底有多好,所以他到了江南,住在江南,成了一名教书匠。"
他抬起头看向远方,那边依稀可见一座小城轮廓,西北这边的视线极好,坐在这高高的黄土坡上能看出去很远很远。
他说:"我离开江南第一眼看到西北的时候也只有四个字。。。。。。震撼,悲怆。"
停顿了片刻之后他继续说道:"我是随县堂大人一起来的,来的时候县堂大人已经五十岁,在这十六年,朝廷一共下发过六次调令,他都坚辞不受。"
"他说按照朝廷规制,一任县令在位三年,三年对于政通人和的地方来说能做许多事,但对于西北这样的地方来说能做一些事但什么都做不好。"
"这任县令到了满三年回京述职,新一任县令来了又是三年就走,就算碰上个想真心做事的,时间也不够,如彩红渠,一修就要四十年,这个来管三年那个又来管三年,必然是修不好的。"
"县堂说,他就不走了,硬抗着朝廷调令,他想尽办法的想在这里种出些什么来,他甚至还乔装化名去过西域沙漠之地,看那边有些什么可以借鉴,甚至还偷偷带回来一些种子,如呵护婴儿一样呵护着,可多数都种不活。"
"再后来他请了一位商人帮忙,走过很多地方最终找来了适合这沙地种植的胡瓜和萝卜,虽然产量极低,好歹也能让百姓们多一些可吃的东西。"
陈雨竹说:"县堂大人先后上疏六次,调令来一次他上疏一次,最终得陛下恩典,留他在任,他是从江南来的,本可在书院舒舒服服的做一任副院长然后荣退。。。。。。"
一直都在他俩身后默默听着的余百岁忍不住感慨道:"你在江南的先生是北方人,苦读二十年就为了离开家乡去看看江南,而县堂大人是江南人,离开江南在这十六年呕心沥血。"
陈雨竹说:"县堂大人就是我的老师。"
余百岁一愣。
叶无坷骤然抬头。
陈雨竹说:"先生他说,苦读二十年换来到江南看一看,住一住,也就够了,人这一生付出无数努力终于能实现梦想的时候就一定要实现,去做一个读书人喜欢做的事,满足了,再去做一个读书人应该做的事,了无牵挂,所以无畏惧。"
"县堂大人就是鼎熙治下澜水县人,澜水县没有水,县堂在去江南之前就将他用了十年时间亲手绘制的开渠图送到长安,他知道大楚不可能做这件事,但大宁一定会做这件事。"
"三十几岁的先生在江南意气风发,他要去江南也是因为楚国后一百年间没有一位状元之才出自北方,更别说出自西北,他要去看的江南处处好,就包括江南的文生。"
"他在杭城四年,学识与见解无人不钦佩,杭城读书人以能拜入先生门下为荣,谁都以为先生要久居杭城的时候,他却毫无眷恋的转身就走。"
"先生说他是去学习的,四年间他除了教书之外就是到处走,去看江南各地如何防汛,他说西北没有水所以根本不懂得如何防汛,未来彩红渠修好之后就要考虑这些事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