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北酸甜苦辣游走平罗镇
牧歌妈妈下乡卖冰果,后来又增加了卖糖葫芦、大麻花和糖果之类的一些小食品。
因为那时乡下的供销社都搞统购统销,这些东西很稀少见,甚至根本没有。再加上牧歌妈人缘好,人们又佩服她一个城里的女人竟然比好样的男人还能干。所以牧歌妈在那里让买卖非常吃香。就是有人找麻烦,都有当地派出所所长、警察和乡镇干部护着她,甚至一些有时在市场上捣乱的小混混和盲流子,见了牧歌妈都点头哈腰地特老客气啦。
后来,有传言说牧歌妈和这里的镇长有亲戚。说来也真奇怪,后来一查,这平罗镇和牧歌妈的老家达连屯,相距不过十几里,原来这个镇长姓艾,牧歌妈本姓胡,她的娘家妈姓佟,那娘家佟姓人和艾姓人,都是一个血统的锡伯族人,算起来他们还真的是远房的亲戚呢。
再仔细查证,这锡伯族和记族也有血统关系。在清代,平罗这地方是记清皇帝出关祭祖的必经之地,包括其下辖的黄土坎地区,这里清代时入朝为官者众多。
那清昭陵,即全国著名的沈阳北陵,所用黄土便取自此地的黄土坎。而且有传说,清朝官员阿尔赛与锡伯族英雄图伯特曾流芳于此,还有驸马恩格德里也安葬在这里,可谓风水宝地、人杰地灵。当年牧歌随妈妈出没”此地,后来又有所发展,也可能就是沾了这里风水宝地的灵气呢。
牧歌妈下乡卖冰果是非常艰苦的,开始她的运输工具是手推车,后来才改进成为倒骑驴和轻松一点的“母子车”。天哪,那可是距离沈阳市区40多里路的沈阳北边的平罗镇。牧歌妈早上从市内骑着沉重的冰果车,到那里就需要好几个小时呢。
后来妈妈干脆就多上一些货,就近住在那里一连卖几天,卖完了再回市里去上货。
当时,刚刚允许个L户让买卖不久,有什么好一点的项目,一下子就有许多人蜂拥而至。
牧歌妈去上货,大都是成宿隔夜地排队在冰果店,那车水马龙里头,还常见小牧歌的身影呢。他们困了就靠在冰果箱子上迷糊一会,等天亮了就有点精神了,到排到前面开票了,妈妈和小牧歌也就有点神气十足了。去卖货,妈妈晚上就住在距离平罗镇五里地的村子叫黄土坎,妈妈的两位亲舅舅就住在那个村子里。
后来,为了方便,妈妈干脆就夜宿那卖货的那个平罗镇。那是因为有一个爱心故事把妈妈留在了平罗镇。从卖货的平罗镇到妈妈的舅舅家黄土坎,相隔五里路,再往前走二里,就是道义屯,平罗镇和道义屯,都是镇政府的所在地,后来统一改成街道办事处,所以在当地,它们俩地方都比较热闹,而且是各“霸一方”。
那是有一天,妈妈卖完货收摊要去黄土坎,可刚走到村子东边的一个小桥处,只见天上阴云滚滚、大风席卷。突然,一位农妇匆匆跑来拉住牧歌妈大喊:
我说姐妹呀,你不要命了,你看这坏天气,狂风暴雨马上就到,这里的黄泥道把你的车子陷进去,你就是玩命也逃不出来呀。那好心的农家大姐,硬是拉着牧歌妈把车子推进了路边那她自已的家。
盛情难却,从此,牧歌妈就时常留宿在这一家子都很善良的韩姨家。那时,妈妈让牧歌管那位像自已亲姐姐一样的善良人叫韩姨。尽管韩姨家是回民,妈妈和她家处得差不多像一家人一个样。牧歌也曾多次到那里享受淳朴的回民饺子和回回菜呢。韩姨一家四口人,她男人和儿子都是生产队赶大车的,爷俩通一性格,都生着足以充分L现回民特征的,一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睛。他们老实、厚道,尽管谈不上生活富裕,但在当时的村子里,也算是吃得饱、穿得暖的好人家了。那时,在农村,基本是种什么吃什么,玉米、高粱都有,也有一点大米,就是没有白面,所以,他们要买白面很困难,只有过年时,政府才能给他们每人供应三两斤。
当年,在牧歌他们城里,市民仅凭定量供应口粮,又是蔬菜紧缺,鱼肉油蛋等副食都靠很少量的购货票才能购买,大都很难吃饱、吃好。为了让家里人能够多吃一点,牧歌妈就把自家定量供应的白面拿到乡下去换粗粮,一斤换二斤,再尽量多买一些,即使没条件完全吃饱,但也算是过得去了。
就这样,在当时官方严禁控制私下倒卖粮食和全面取替“黑市”交易的情况下,在牧歌妈妈私下买粮食和细粮换粗粮方面,那善良的韩姨一家可是帮了不少忙。牧歌家的亲戚、朋友,也通过牧歌妈在这方面没少受益呢。
那韩姨家有位漂亮的儿媳妇,绰号叫“黄毛丫头”,她喜欢管牧歌叫小帅哥,又叫小亲弟,有时还在没人看见的时侯,偷偷地对着牧歌的小脸蛋亲。这漂亮的小媳妇和丈夫、公公和婆婆,还在牧歌母子登门时,跑来跑去,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,尽量给客人弄点有些回民特色的好吃的。
开始,小牧歌在“文-革”中那全国所有学校都所谓“停课闹革命”的时侯,跟着妈妈跑平罗,美其名曰:社会太乱怕学坏。后来还在妈妈的驱使和逼迫下,牧歌自已骑着自行车,驮着个冰果箱子,成了走村串的卖货郎,吃了不少苦头。他吃的这些苦呀,令通样大的孩子们,尤其是如今的小少爷、小公主们,绝对是难以想象。
系列作品,请待下文
作者:
冯一笔
2024030220240916。07。。45